幸福滿溢:Bee Gees - Too Much Heaven
當 1977 年 Bee Gees 從法國返抵美國後,隨即進到邁阿密的 Criteria Studios,進行《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歌曲的錄製與混音。時程緊迫,Robert Stigwood 為減輕 Bee Gees 的負擔,將五首創作中的 "More Than a Woman" 和 "If I Can't Have You",交由旗下的其他藝人演唱。
馬不停蹄的行程
Bee Gees 在交出 "How Deep Is Your Love"、"Stayin' Alive" 和 "Night Fever" 的最終成品後,稍事休息,就趕往洛杉磯的 Cherokee Studios 與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 會合,1977 年 9 月 1 日,電影《光芒萬丈》(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原聲帶的錄音工作,就在 George Martin 的操盤之下展開。
電影是在 1977 年 10 月開拍,故可知 Bee Gees 只花了一個月就把原聲帶給錄完了;這期間,他們還因《週末的狂熱》原聲帶專輯的擴編,得利用錄音的空檔時間,幫原本他們所錄下的試唱版 "More Than a Woman" 和 "If I Can't Have You" 加工,使之順利收錄進原聲帶專輯中,並且排進電影裡播出。
《光芒萬丈》電影的拍攝工作,集中在 1977 年的最後三個月,在耶誕、新年假期結束後,又補拍了兩個星期收尾。
成果豐碩的一年
1978 年年初《光芒萬丈》正式殺青,Bee Gees 這才驚覺到他們去年所錄下的歌曲,此時正與電影《週末的狂熱》共同掀起了狂風巨浪,接連兩首單曲同時躋身排行榜高位,而原聲帶也登上了專輯榜的榜首。
1978 年 3 月,Bee Gees 團隊再度會師邁阿密的 Criteria Studios,此時他們在流行樂壇的地位,已躍升至堪與 Beatles 相提並論的高度了。Robert Stigwood 偕同好友 David Frost 造訪,他們與 Bee Gees 一同慶祝過去這成果豐碩的一年。
「那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我們如同在慶祝一般。我們忽然想到,我們應該做出點回饋,」Barry Gibb 後來表示。「我們該成立某種慈善組織來回饋給孩子們。我們提議捐出一首歌曲的收益,或者是捐出一首歌——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是辦不到的。你無法捐出一首歌曲的實體,但你可以捐出這首歌的全部收益,這個構想就是這麼產生的。」
幫助最無助的一群
為何 Bee Gees 會以「兒童」來當成他們主要的回饋對象呢?從 1976 年的專輯 "Children of the World" 起,Bee Gees 就與兒童結下不解之緣,他們十分熱衷於與兒童的相關慈善活動,如之前提到過他們參與「警察運動聯盟」(Police Athletic League)的活動,就是最明顯的例子。Barry Gibb 強調:「困境中的兒童,是世上最無助的一群!」
David Frost 帶著他們的構想,拜會了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華德漢(Kurt Waldheim),他提議由流行巨星們共襄盛舉,一同捐出歌曲的收益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華德漢非常支持這個提案,於是這整個活動,後來定名為 Music for UNICEF,為 1979 年「國際兒童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Child)的到來揭開序幕,同時募足了資金,並且做了最佳宣傳。
Bee Gees 承諾捐出版權收益的歌曲,就是 1978 年 11 月所發行的單曲 "Too Much Heaven"。此曲收錄在他們 1979 年發行的專輯唱片 "Spirits Having Flown" 裡,這是 Bee Gees 成為樂壇首席巨星後,首次推出的最新創作專輯。在專輯錄製期間,他們就很清楚,這張專輯勢必會被拿來與《週末的狂熱》相互比較,因此他們所投下的心力與花費的時間,都是歷年之最。
連續第四首冠軍曲
"Too Much Heaven" 於 1978 年 11 月 18 日進到 Billboard 單曲榜,是為 Bee Gees 連續第四年所推出的年終賀歲抒情曲;7 週之後的 1979 年 1 月 6 日,"Too Much Heaven" 擠下當時的超級舞曲 "Le Freak",搶下了兩週冠軍,成為 Bee Gees 在美國 Billboard 的第 7 首冠軍單曲,也是自 "How Deep is Your Love" 起的連續第 4 首。
而 "Too Much Heaven" 封王的該週,也是 Music for UNICEF 演唱會的演出日(1979 年 1 月 9 日);演出地點,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大會會議廳,而透過電視的轉播,全球都欣賞到這場意義深遠的音樂會。
這場盛會,參與的藝人除了 Bee Gees 之外,還包括有:ABBA、Andy Gibb、Olivia Newton-John、John Denver、Earth, Wind & Fire、Rita Coolidge、Kris Kristofferson、Rod Stewart 和 Donna Summer,個個都是當年最走紅的巨星。
音樂會中,Bee Gees 用對嘴的方式,表演了當週的全美冠軍曲 "Too Much Heaven"。
打不過新潮怪客
"Too Much Heaven" 奪下 1979 年年初的頭兩週冠軍,但隨即被 Chic 先前的冠軍曲 "Le Freak" 復位成功,被迫交出了冠軍王座。而 "Le Freak" 超強的單曲買氣,使該曲成為樂史上第一首三度封王的單曲。("Le Freak" 於 1978 年 12 月 2 日首度奪冠,蟬聯兩週後,於 12 月 16 日被 Barbra Streisand 與 Neil Diamond 的合唱曲 "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 取代;12 月 30 日 "Le Freak" 捲土重來再度稱王,1979 年 1 月 6 日復被 "Too Much Heaven" 請下王座,卻又於 1 月 20 日三度登基,並再接再厲地續霸三週冠軍,直到 2 月 10 日 Rod Stewart 的四週冠軍曲 "Da Ya Think I'm Sexy?" 上位,才終止此曲三進三出的冠軍之旅。)
"Too Much Heaven" 挾 Bee Gees 新作的勢頭,又是首慈善義賣曲,但仍抵擋不住當紅 Disco 曲 "Le Freak" 的氣焰,這多少已可窺見 Bee Gees 受歡迎程度正逐步下滑的警訊。
事實上,在 "Too Much Heaven" 推出之前的 1978 年 8 月,Bee Gees 主演的電影《光芒萬丈》盛大上映,其票房和口碑都極其悽慘;重唱 Beatles 原曲的原聲帶唱片,雖然初時因預訂數量龐大而衝至專輯榜第 5 名,但銷售狀況與業者的預估落差太大,緊接而來滿坑滿谷的退貨量,據說堆滿了經銷商的倉庫,有的經銷商無處可堆,甚至將一箱箱唱片棄置在路旁供人拾取。
Too Much Heaven
(B., R. & Maurice Gibb)
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
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
I'm waiting in line
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
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
And harder to climbOh you and me girl
Got a lot of love in store
And it flows through you
And it flows through me
And I love you so much more
Then my life...
I can see beyond forever
Ev'rything we are will never die
Loving's such a beautiful thing
Oh you make my world...
a summer day
Are you just a dream to fade away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
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
I'm waiting in line
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
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
And harder to climbYou and me girl
Got a highway to the sky
We can turn away from the night and day
And the tears you had to cry
You're my life..
I can see a new tomorrow
Ev'rything we are will never die
Loving's such a beautiful thing
When you are to me, the light above
Made for all to see our precious love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
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
I'm waiting in line
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
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
And harder to climbLove is such a beautiful thing
You make my world...
a summer day
Are you just a dream to fade away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
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
I'm waiting in line
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
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
And harder to climb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
It's as wide as a river
and harder to cross
......幸福滿溢
(貝瑞、羅賓與模里斯.吉布)
再也無人擁有,滿溢的幸福
幸福得之不易
我亦在等待之列
再也無人獲致,豐盈的情愛
情愛像山岳高聳
且越來越高不可攀啊,你和我呀女孩
心中藏有萬千情愛
它穿流過你
也穿流過我
讓我愛你之情更濃
而我的人生……
我能預見永恆之外
我們此相將永生不滅
愛情真是如此美好之物
啊,你造就了我的世界
成為美好夏日
可你只是一場,會消逝的夢境?再也無人擁有,滿溢的幸福
幸福得之不易
我亦在等待之列
再也無人獲致,豐盈的情愛
情愛像山岳高聳
且越來越高不可攀你和我呀女孩
有著通往天際的大道
我們可擺脫日夜之別
以及那免除不了的淚水
你是我的生命……
我可預見一個嶄新的明日
我們此相將永生不滅
愛情真是如此美好之物
你之於我,耀如天光
適讓眾人見證,我倆不凡的情愛再也無人擁有,滿溢的幸福
幸福得之不易
我亦在等待之列
再也無人獲致,豐盈的情愛
情愛像山岳高聳
且越來越高不可攀愛情真是如此美好之物
你造就了我的世界
成為美好夏日
可你只是一場,會消逝的夢境?再也無人擁有,滿溢的幸福
幸福得之不易
我亦在等待之列
再也無人獲致,豐盈的情愛
情愛像山岳高聳
且越來越高不可攀再也無人獲致,滿溢的情愛
它像條廣闊的大河
且越來越寬不可渡
……中譯:Fafner
創作背景
Robin Gibb 說:「世上挨餓的孩子們,是這首歌誕生的起源。1979 年,那還是音樂慈善活動發展的早期,我們捐出這首歌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其遍及全球的善行,這也是我們衷心感念的。同時,這也是首非常轟動的歌曲!」
但從這首歌的寫作時間來看,此曲在初寫之時,Bee Gees 應該是還不知道這首歌會與慈善活動有關。"Too Much Heaven" 是在電影《光芒萬丈》拍攝時所寫,Maurice Gibb 回憶:「某天下午放假,我們就在一個半小時內寫了 "Tragedy" 和 "Too Much Heaven"。」當天稍晚,他們還寫了 Andy Gibb 個人第二張專輯的標題曲 "Shadow Dancing"。「兩個小時左右就寫了三首冠軍曲!」Robin Gibb 還曾自豪地表示。
我們知道,Bee Gees 寫歌和錄歌,是一整個連貫的創作流程,所以當 Robin Gibb 說「世上挨餓的孩子們,是這首歌誕生的起源」時,他指的可能就是在後續的編曲、填詞和演唱時,此曲已經決定要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而他們為此曲所付出的全般努力,都是為了讓這首歌,或說是這個慈善活動,能夠順利成功,進而達成幫助不幸兒童的目的。
歌詞分析
"heaven" 原是指「天堂」、「仙境」,引申出的意思,就是幸福、圓滿之意。棒球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裡,主角問已死去的父親:「天堂真的存在嗎?」他父親回答:「是的。天堂就是夢想成真的地方。」
無論如何,「天堂」是人們所追求、所期待的,再怎麼樣也沒人會嫌太多;所以 Bee Gees 這首直譯起來叫做「太多天堂」的歌曲,一開始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想要聽聽他們怎麼來自圓其說。
而其實,這只是典型「斷章取義」式的歌名。歌曲只是在感歎,當今世上,幸福獲致不易,再也無人可以得天獨厚,過著源源不絕的安逸、幸福人生。
另外,和「天堂」相對稱而同時稱頌的,就是「愛情」。真愛難尋,且相愛又能相守者更加稀少,真心付出也越來越不容易得到回報,故人人都該珍惜這得之不易的幸福和情愛,千萬別辜負了上天難得的眷顧。
編曲與演唱
"Too Much Heaven" 是一首在錄音室裡加工所製造出來的歌曲。Bee Gees 用上了當時最先進的錄音設備—— Criteria Studios 新裝設的兩台二十四軌錄音機,故總共可以使用的音軌數達到四十八軌之多。
最終,Bee Gees 光是人聲部分,就用上了二十七軌:Barry 假聲主唱三層、假聲高音和聲三層、假聲低音和聲三層;Barry 原音主唱三層、高音和聲三層、低音和聲三層;Barry、Robin 和 Maurice 共同主唱三層,高音和聲三層,低音和聲三層。
這種有點「走火入魔」式的人聲堆疊,讓 "Too Much Heaven" 成為另一首無法現場演出的歌曲。可看出 Bee Gees 想用他們最受歡迎的假聲,創造出另一種不同於《週末的狂熱》所給人的感覺,這種「同中求異」的嘗試,從最終的成績來看,結果還算令人滿意。
此曲的銅管演奏,是由著名的「芝加哥」樂團(Chicago)的銅管組負責,當時 Chicago 也在 Criteria Studios 灌錄新專輯 "Hot Streets",於是兩個樂團彼此相互支援,以己之所長來為對方造勢,Chicago 幫忙在 "Too Much Heaven" 和 "Stop (Think Again)" 兩曲中吹奏管樂,而 Bee Gees 三兄弟則在 Chicago 專輯中的 "Little Miss Lovin" 裡獻聲和音。
文中提到Too Much Heaven 這首歌是在錄音室裡加工所製造出來,所以成為另一首無法現場演出的歌曲。你這麼說來,我也想起的確很少見他們在現場把整首歌原整地唱完;而且現場演繹與唱片原曲似乎有很大的分別。原曲有幾個我很喜歡的尾音震音如: I'm waiting in line / Are you just a dream to fade away / Made for all to see our precious love,還有Robin Gibb那個比女聲更優美的和聲,現場演唱時都好像沒發揮出來。
回覆刪除儘管如此,我倒覺得他們這個加工也實在加得太美妙了。天賦的合音技巧加上後天的加工,是絕配吧!
順帶一問,文中為何用[走火入魔」來形容此曲的人聲堆疊? 因我對音樂認知不深,請賜教!
「走火入魔」是我個人的感覺。
回覆刪除其實這要討論的是 Bee Gees 當時的錄音態度。Barry Gibb 是個完美主義者,而且他們對自己的作品要求甚高,George Martin 就說,「……他們的和聲……他們對整體的精確度非常在意,事實上,他們比我還更想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錄音。有時我會說:『就凡人嘛,這樣很好。』他們回答:『不行,唱就一定要唱正確』。」
而在錄 "Spirits Having Flown" 專輯時,又因為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使得他們的態度又更變本加厲了——呃,借用一句廣告詞——到了「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的境界了。Blue Weaver 說,同一段鋼琴伴奏,他要錄個上百次,最後再從那上百個段落,擷取一個他們認為最好的來混音。
有時候,太過仰仗錄音技巧的作品,欠缺了一氣呵成的生命力,相較之下,現場演唱會反而能提供更鮮活、更火熱的樂曲詮釋。
我並不是要批評 Bee Gees 的這種錄音態度。我只是覺得,若他們改用更宏觀一點的角度,來好好構思一張最能完整呈現自身音樂實力的專輯,是不是要比這種微觀化的講求精緻的細節,更能夠留下一張偉大、經典的作品?
當然,這只是我的觀點。同樣的,我也會說 Pink Floyd(或說 Roger Waters)在 DSOTM 之後,動不動就要搞一張沉重、批判的概念專輯,也是有點「走火入魔」了。
但我也必須強調,Bee Gees 之所以為 Bee Gees,或許就在這種講求細節的音樂態度;而 Pink Floyd 之所以為 Pink Floyd,也在於那一張張沉重、強烈的概念性專輯。我的任何評論或意見,都只是事後諸葛的結果論罷了。
一、「Too Much Heaven」應是Bee Gees1979年最新專輯「Spirits Having Flown」最成名的歌曲了,且應該也是很多四、五年級生共同的青春回憶,因為它延續了「Saturday Night Fever」之後的「榮光」,再加上該曲特殊的「人聲堆疊」,很容易引人著迷的;每經過十年再聽,不禁會「心馳憶想」。常看美國電影的,都會知道投幣式「點唱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台灣也有這些設施,不能說很普及或隨處可見,但總會散見在保齡球館、大型影城、較大型冰飲店、PUB等處,而類似「Too Much Heaven」這種抒情曲風都很熱門,每次我都會駐足聆聽阿。80年到90年代,我已在台北,西門町還是流行娛樂重心,這裏有很多特色,其中超大聲的流行歌也是其中之一,有幾回聽到「Too Much Heaven」,實在驚奇感懷,也不禁念地想問身旁過往的年輕男女:「識此歌否」?
回覆刪除二、新專輯中,有製作Music Video的大概只有「Too Much Heaven」,很簡單很陽春,在能找到的相關視頻上,還有另一個版本,乃「Music for UNICEF」演唱會(粉白亮色衣服版,要不然相貌都一樣,連髮型都相同,很不好分辨)。當初這個版,我看了幾次,我很懷疑是現場Live,因為效果跟唱片一樣,但我隨即又不敢確定了:(一)這不是聯合國的演唱會嗎?(二)現場一堆樂手不是也彈奏的活靈神現的?今幸有Fafner的解說。在70、80年代,上電視對嘴是很正常的事,之後這種觀念才逐漸改了過來。但售票演唱會是一定要唱現場。1979年6月Bee Gees展開「Spirits Having Flown Tour」巡迴演唱會,我查了很多資料,「Too Much Heaven」還是被安排在「Medley」中,但始終沒看過這首。
三、此曲應是「Love So Righ」的進化版,要說「魔化」也可以。「Love」已是一首很難現場演唱的純假聲歌曲,「Too」的難度更高。聽唱片就好了,想聽現場版,先放棄這種念頭較實際(期待愈高,失望愈大)。之前在版上有討論到假聲唱腔,要用「全假聲」演唱歌曲,沒多少人辦到,而且也不需要這麼做,「既沒辦法做到,又不需要如此唱」,那何必?假聲演繹,黑人要比白人佔得先天優勢,再加上所擅曲風,所以黑色藝人時有這類的演唱風格。但在60、70年代,白人與黑人曲風還是有所區分,並以白人為主流。Bee Gees開發出假聲唱腔,並獲得票房後,也讓人意識到,他們成功展現黑人特有的「節奏藍調」、「靈魂」樂風,有時試著閉眼聽歌,不要管已既知的主唱身份,大概都會誤以為這是黑人團體吧;一些迪斯可歌曲如此,抒情曲「Love So Righ」、「Too Much Heaven」也是,尤其是「Too」已「R+S 」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其實在60年代初,有一白人團體即已是假聲的佼佼者,那就是以Frankie Valli 為主的「The Four Seasons」,這位Frankie也為1978年主唱「Grease」的同一人,此團算得上是Bee Gees的前輩。那為何Bee Gees在這方面的矚目討論較多呢?很簡單,The Four Seasons在60年代初成名,到70年早已非當紅,60年代相較70年代,資訊更是落後,當Bee Gees改變唱腔打下江山後,世人怎還會再憶及前輩團體?1979年Robert John 以「Sad Eyes」拿下1週冠軍曲,此人也是以假聲聞名,此曲好聽呢!但與「Too」相較,曲風顯有差異。同年Michael Jackson 也唱起迪斯可歌曲「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 Off」,同樣稱王1週,有注意到嗎?Michael刻意用假聲來演唱,讓這首歌騷動挑情,放浪欲舞!Michael高頻輕聲陰柔的音色,為大家熟知,運用起假聲,也極其順手,這也是我之前所提的先天條件。是阿,假聲唱腔,就是那麼神秘誘人,挑逗致命呢!
四、對於聽歌這件事兒,我的看法是:現場Live一定要與唱片專輯抽離出來,換句話說,你不能期待演唱會所唱的歌曲,其效果能與專輯相同,誰來,都做不到。另外演唱會場所,(一)室內中小型(二)大型室內(三)戶外,這三種收音效果都不一樣。「Too Much Heaven」音頻高,音域寬,很難唱,而Bee Gees在製作加工上,套句Fafne所說的「走火入魔」,幾段Barry Gibb「如歌如泣」的吟唱堆疊,聽來真是「銷魂」阿!問題是,現場能唱嗎?我個人主觀看法是這樣的:任何人用原音,都沒問題,反正又不一定要按照原編曲,對吧?但會不會賣,那又是另一回事,也對吧?那用假聲唱呢?如照唱片版本,答案是──「沒人辦到,而且也不需要這麼做」,因為原曲是「製作」出來的。賣給你聽,不是要你唱的。但有時我也會想:基於此曲的名氣,要原主唱Bee Gees用假聲唱現場呢?我私心認為還是可以,但要以下條件配合(一)室內場所(二)堆疊效果自然就好,不必硬套(三)Robin、Maurice要協同出聲(四)配置合音專人協唱。以上都是合理可行的,反正一整個演唱會又不光這首,倒也不用顧慮太多,刻意跳過,反而見怪。
五、我倒覺得Bee Gees終究是個「通俗流行樂團」,他們的假聲唱腔當紅,在「Saturday Night Fever」之後,要改弦易轍幾不可能,只能在「勝利方程式」更進化,「Spirits Having Flown」製作堪稱嚴謹,是成功作品,這張專輯後續再談吧。再補一句,也許Bee Gees認為「假聲唱腔」終不能「天長地久」,遇有流行轉向,他們終舊要回歸原聲,重新解放探索自己,果然過了快3年,他們再次轉向,但「流行」本是無情物……。
六、Chic 的「Le Freak」在那些年也是強大,在台灣也是熱門歌曲,卡帶都少不了這一首,我看了榜單,「Too」曲進榜8週,已領先拿金唱片了,正在那個「勢」上,當然「Le Freak」後勁也很強,它也是1979年最重要的舞曲。
七、我想淺談一下電影「光芒萬丈」(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當時電影宣傳「搞很大」,海報運用最廣的就是「Bee Gees+Peter Frampton著軍樂隊服」的那一幅,Peter Frampton當時可是當紅歌手,吉他演奏高超,又有偶像般的外貌,選角並沒問題。那時我都分不清Robin與Peter這兩人,一樣的超長超蓬金髮,到底哪一位才是Bee Gees成員?如扣掉Robin 年過60歲的老樣,他的相貌如以「60年代、70年代中後期、90年代過後」為三階段,那麼此時期的他,是最帥、最瀟灑、最上鏡頭的「盛世」,Barry也是,反而Maurice在第三階段戴帽整裝後,簡直是「翩翩熟男」,外表觀感是我心中的第一呢。「光芒萬丈」失敗如同「週末的狂熱」的空前成功一樣,皆屬不可預期。但如以「事後諸葛」角度檢討,只能說:「唱歌的就不要去演戲」,「不要隨便招惹The Beatles」,除了Barbara Streisand以外,我還沒想到,有哪一個可以跨界成功的?(但Barbara在流行樂雖有崇高地位,但總覺相關樂史很少把她放進來,題外話,先省略)。
八、譯名問題,我外行,但很有興趣及疑問,留待下回補上。
貼不進來 再試試 有出現 算成功
回覆刪除真是對不起海天老兄,您的留言不知怎麼地(或許是用到了什麼關鍵字),被系統當成了「垃圾留言」,因此貼不出來。看到您「貼不進來」的留言後,我進到後台查了一下,才知道您被擋掉的留言是一層又一層,就像是此曲的和音一樣……
回覆刪除趕快手動解除您在「垃圾留言」裡的留言,並將重覆的留言刪除,造成您的困擾,只能說抱歉、抱歉、抱歉、抱歉、抱歉……
另外,我現在才發現,阿湋兄也有一篇 Night Fever 的留言被當成了「垃圾留言」,由於該篇留言似乎未能寫完,我不知該不該幫忙補貼上?煩惱中……
自小就對Bee Gees的假音著迷,但Spirits Having Flown卻開始有些令人又愛又恨。不必說有多愛,恨在卻是通篇的假音,讓耳朵有很大的壓力。以致於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最愛的Bee Gees專輯是Living Eyes,Spirits Having Flown中最常撥放的反而是Unti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