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0的文章

Perry Como - Catch a Falling Star

圖片
已故的老牌歌星 Perry Como ( 派瑞.柯莫 ),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 " Catch a Falling Star " ——摘取一顆流星。 摘取流星 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曲子。天際的流星,稍縱即逝,而若能把握住那瞬間,將閃耀的流星捉下,放在自己的口袋裡,讓其燦爛的光華,能長伴自己左右,這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這首 1957 年的暢銷曲,據說是美國唱片史上第一張獲頒「金唱片」( gold record )的歌曲。在電影《麻雀變公主》( The Princess Diaries )和《愛是您.愛是我》( Love Actually )裡,也都有選用這首歌作為插曲。 大學慶典序曲 提到這首曲子,是因為有資料說,這首歌的旋律,也是取自古典音樂。被取材的對象,是布拉姆斯( Brahms )的《大學慶典序曲》(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 ↓ Brahms: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蕭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 我們從小就聽過布拉姆斯的《大學慶典序曲》……呃,應該說,我們聽的是以《大學慶典序曲》為曲調,配上孟郊的古詩,而成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布拉姆斯自稱,這首《大學慶典序曲》是一首「歡笑的序曲」,創作於 1880 年,是他接受德國布雷斯勞大學贈與名譽博士學位後,回贈給大學的新曲。這首曲子,變成歌頌母愛的歌,恐怕是布拉姆斯始料未及的吧! 聽不太出來 同樣取材自《大學慶典序曲》,那 " Catch a Falling Star " 是不是與我們熟悉的〈遊子吟〉很類似呢?可能是擷取的段落不同,使得這兩首歌一點也不像。 我是聽不太出來 " Catch a Falling Star " 取材自《大學慶典序曲》的哪個段落。只覺得《大學慶典序曲》在接近結尾的部分,和 " Catch a Falling Star " 的主旋律有一點相似。 這首 " Catch a Falli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樂 - Classical in Pop

取材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是我用來偷懶的小主題,從四月初開始,打算想不出要寫什麼時,就寫一下這個,一方面回憶,一方面做整理。 我根據的,是我好多年前自己排出的排行榜。這些年來,陸續有發現類似的流行曲,但我也懶得再去增刪或重排。 當年我只排出 Top 10,至昨天為止已全部介紹完了。以下是我的喜愛榜單: Russians: Sting, 1985 (普羅高菲夫,基傑中尉組曲) All By Myself: Eric Carmen, 1975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Midnight Blue: Louise Tucker, 1982 (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Sadeness Part 1: Enigma, 1991 (葛利果聖歌)  A Lover's Concerto: Toys, 1965 (巴哈,小步舞曲) Hello Mudduh, Hello Fadduh !: Alan Sherman, 1963 (龐奇耶利,時辰之舞) Roll Over Beethoven: E.L.O., 1973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A Fifth Of Beethoven: Walter Murphy, 1976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Hooked On Classics: Louis Clark/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81 (十七首古典名曲……)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Eric Carmen, 1975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未來若有想到,還是會介紹這種歌曲。如果您有喜歡,而我沒有介紹的此類歌曲,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Sting 的俄國人 - Russians

圖片
Sting 1985 年首張個人專輯 " The Deram of the Blue Turtles ",我當年撐了很久才買。最後踢我進唱片行購買的那「臨門一腳」,就是這首出自專輯的第四首單曲 " Russians "。 在那個冷戰的高峰期,核戰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現在說到核子武器,很多年輕的朋友,幾乎都會用戲謔的態度來看待;對他們而言,這種會帶來人類毀滅的終極武器,和那些全球暖化的議題差不多,都是離我們很遙遠,而且恐怕永遠不可能發生的科幻議題。 共有的恐懼 但,那是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曾懷抱過的恐懼。我們被那毫無來由的憎恨所包圍,相互指責對方陣營的愚昧、瘋狂,試圖把所有罪過,都堆砌到對方身上。 Sting 的 " Russians ",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中,少數敢直接為俄國人「美言」的歌曲。歌曲的主題,就在於那句反覆為俄國人辯駁、期許、請命的「俄國人也愛他們的孩子」。 向「基傑中尉」借調 Sting 向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 Sergei Prokofiev )借了一小段旋律,那是《基傑中尉》( Lieutenant Kijé )組曲中的〈浪漫曲〉。 這一段,原本是陳述浪漫的愛情,而 Sting 是借用其濃厚的俄羅斯風味,同時也藉此讓歌曲中的緊張情緒得以舒緩。 定時炸彈的倒數計時 " Russians " 曲首和曲尾,都加入了急迫的時鐘滴答聲,那是定時炸彈的計時聲,也象徵人類步向滅亡已進入倒數時刻。這種不安的聲響,後來由器樂承繼奏出,貫穿了整首曲子。 歌曲一開頭,還有俄語的新聞播報聲,據說是錄自 1984 年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Margaret Thatcher )會面的新聞報導,當時戈巴契夫還沒當上蘇聯總理。   Russian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re's a growing feeling of hysteria Condi

All by Myself - Eric Carmen

圖片
" All by Myself ",無疑的已經是一首「名曲」了。 1975 年, Eric Carmen 以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v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2 )〈第二樂章〉的旋律寫成此曲,當年為他奪得流行排行榜第二名;而多年以來,翻唱這首歌的藝人不計其數,最有名的,可能是 Céline Dion 的翻唱版。有興趣的,請參閱 Wikipedia   " All by Myself " 網頁中所列的翻唱清單。 Eric Carmen 自幼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後來以流行樂手身分成名,他先組成 Raspberries 樂團,之後以個人名號闖盪樂壇,而 " All by Myself " 是他的第一首個人單曲。 在當時, Eric Carmen 除了在事業上是 " All by Myself " 之外,這首失意的歌曲,是 Eric Carmen 與他交往三年的女友分手後所寫。所以在事業和愛情都「獨自一人」的 Eric Carmen ,反因為這首曲子而功成名就。 ↓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鋼琴演奏:紀新。 ↓ Eric Carmen 演唱他的成名曲 " All by myself "   All by Myself When I was young, I never needed anyone. Makin' love was just for fun. Those days are gone. Livin' alone, I think of all the friends I've known. But when I dial the telephone, Nobody's home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 Eric Carmen

Eric Carmen 最早是從 Raspberries 樂團成名,之後開展個人演唱事業,他的前兩首暢銷曲,全都是取材自古典音樂——或更精確地說,都是取材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v )的旋律。 " All by Myself ",一首 Billboard 排行第二的單曲,讓他成名;而下一首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 ,雖然只獲流行榜第十一,但也奪得了成人抒情榜的冠軍,時間是 1976 年 6 月 19 日。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主要旋律取自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原曲如下: ↓ Rachmaninov - André Previn - Symphony No.2 Mvt.3 ↓ Eric Camen 演唱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No use pretending things can still be right Theres really nothing more to say I'll get along without your kiss good night Just close the door and walk away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I don't wanna start with someone new cause I couldn't bear to see it end Just like me and you No, I never wanna feel the pain

薩德的主張 - Sadeness (Part I)

圖片
改編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前一陣子我介紹了好幾首,現在繼續。 Enigma 1990 年的專輯 " MCMXC a.D. "(意為:「一九九○年」),裡面出了一首在全世界都造成轟動的單曲 " Sadeness (Part I) " 。 這首歌不單只是「取材」了「葛利果聖歌」( Gregorian Chant )的曲調,而是直接「取樣」(sampling)了 1976 年由 Konrad Ruhland 指揮,由慕尼黑唱詩團 capella antiqua 所灌錄的專輯 " Paschale Mysterium " 當中的歌唱。 融合了聖歌、舞曲,和呻吟、喘息 " Sadeness (Part I) " 取樣了由拉丁語所唱出的,神聖、莊嚴的葛利果聖樂,配上了強烈的流行電子舞曲節奏,並以女聲的法語歌詞串場,且混入極具挑逗意味的女子呻吟、喘息聲。 這樣的一首歌,奇異又神秘,神聖又淫穢,教聽著一方面想隨著節奏手舞足蹈,一方面想縱情聲色求偶交歡;但另一方面,卻又想雙膝跪地,虔敬地為這種邪念懺悔、贖罪。 歌名中的 Sadeness,即是指 Marquis de Sade (薩德侯爵),他被視為是變態情色文學的創始者,他與以描述被虐心理聞名的奧地利作家馬索赫(Masoch)齊名,兩種主義——薩德主義(Sadism)與馬索赫主義(Masochism),合起來就是 sadomasochism ,或是縮寫為 S&M、SM,即是「性虐待」的代名詞。 我對「性虐待」沒什麼興趣,也沒什麼研究,這方面就不多加著墨。 善與惡,上昇與墮落 歌曲中用到了薩德的名字,是以他來當成虛擬的主角,透過他內心的掙扎,來表現出人的內心中,性靈與情慾這兩股力量的對抗與拉扯。 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是上昇,何者是墮落?如果我們所要克服的,那邪惡的吸引力,竟是深藏在我們內心之中,那無可抗拒的性渴望,那這個引誘著我們的惡魔,是我們與生俱來必須經歷的考驗、磨難?還是我們人性中無可避免的毀滅、衰敗? 不管是西方的宗教,還是中國古代的禮教,都把性當成是邪惡、墮落的象徵,故即使是不信教,對這種迷惑也能產生類似的共鳴。 ↓ " Sadeness (Part I)"